豪森医院门 - 注重品质的典范

  • 质量可靠
  • 高性价比
  • 医院门一站式解决方案
全国服务热线:182-0534-0651

医院木门,医院木门款式,医疗木质门

我国医院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医院发展历程
根据我国医院的发展状况,也大致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建国前医院的发生期,建国后至1980年经济体制改革之前的成型期,改革后至目前的成长期。
1.发生期
近代医院在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西方宗教的进人而建立的教会医院出现与发展的。1835年,美国派遣个来华的传教医士派克于广州成立眼科医局。之后,国外教会诊所和医院逐渐增多。据调査,1905年达到教会医院166所、诊所241所,教会医师301人。这些医院和诊所分布在全国20余省,一般规模很小。进人20世纪以后,传教士更加注重发展医疗事业。从1835年一1949年的100多年间,教会医院在我国共设有25000张病床,投资约5000万美元,平均每年约有400名医护人员在这些医院工作。
由中国自办而较有规模的西医医院为在南京设立的中央医院,抗战时内迁重庆,并在贵阳设分院。1932年,当时国民政府决定筹设县立医院。1934年改称为县卫生院。据医院设立多的1947年统计,全国约有大小医院2000多所、病床约为90000张左右。
在开设地方医院的同时,整个民国时期军队医院的建设亦由少而多,由散在而渐统一布置,由简陋渐充实,由单一型而渐多种类型。如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医院的类型,已有野战医院、兵站医院、后方医院和教学医院等等。
新中国成立前,在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里,虽然缺医少药,但也在极其危险、艰苦的环境下创办了许多医院。如工农红军长征时就设有18所医院、2个疗养院;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办地下医院达50所;在解放战争时期,不仅军队中有各级各类医院,而且解放区的许多县城里也都建有医院。这些医院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病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为新中国的卫生事业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2.成型期
新中国成立后,医院建设有了巨大的发展,全国医院数量由1949年的2600所发展到1982年的近60000所。匳院病床也由1949年的84625张发展到1982年的2280323张,平均每千人医院床位数从1949年的0.15张上升到1982年的203张。全国医院面貌的改观不仅表现在上述医院和病床数量的迅速增长,在医院的组织管理、医疗技术、医疗作风等方面也有显着的进步和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的卫生医疗事业刚刚起步,医院少、药品缺,人民健康水平十分低下,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先后对各类医疗机构进行了恢复、整顿和改造工作,从而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以集体所有制为辅的,防治结合的城乡医疗卫生网络。但由于实行的是单纯福利性事业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使我国医院所有制日趋单一化,这种由国家独立办院,对全国医院“包起来”、“养下去”的路子,既超越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又造成了医院中的“大锅饭”,制约了医院的发展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使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严重影响。